颂古九首 其五

:

老清源,没缝罅。问佛法,酬米价。衲僧一粒若沾唇,拄杖横担绕天下。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释善悟

释善悟,字高庵,俗姓李,洋州(今陕西洋县)人。年十一得度,师事佛眼清远禅师。后住南康云居寺。《新续高僧传》四集有传。今录诗九首。 9篇诗文

猜你喜欢

望海楼晚景 / 望湖楼晚景

: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大风吹打雨水斜着飘进望海楼,壮丽的景观应该用华美的辞句来夸赞。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风雨过后潮水平静江海碧澄,时时闪过的电光形成紫金般的龙蛇。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chè)紫金蛇。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望海楼晚景》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第二首。有人认为,苏轼诗中的“横风”、“壮观”(“观”在这里读第四声,不读第一声)两句,写得不够好。他既说“应须好句夸”,却不着一字,一转便转入“雨过潮平”了。那样就是大话说过,没有下文。

  这话虽说不无道理,但苏轼这样写,自是另有原因。第一,他是要写一组望海楼晚景的诗,眼下还不想腾出笔墨来专写忽来忽去的横风横雨。所以他只说“应须”,是留以有待的意思。第二,既然说得上“壮观”,就须有相应的笔墨着力描写,老把它放在“晚景”组诗中,是不太合适的,不好安排。

  苏轼写下这组诗后的第二年,他游览了有美堂,适逢暴雨,就立即写了《有美堂暴雨》七律一篇,奇句惊人,是一首名作。应了他那“壮观应须好句夸”的话了。

  其实在这首诗中,他的思想有过一段起伏变化。在开头,他看到一阵横风横雨,直扑进望海楼来,很有一股气势,使他陡然产生要拿出好句来夸一夸这种“壮观”的想法,不料这场大雨,来得既急,去得也块,一眨眼间,风已静了,雨也停了。就好像演戏拉开帷幕之时,大锣大鼓,敲得震天价响,大家以为下面定有一场好戏,谁知演员还没登场,帷幕便又落下,毫无声息了。弄得大家白喝了彩。苏轼这开头两句,正是写出人们(包括诗人在内)白喝了一通彩的神情。

  雨过以后,向楼外一望,天色暗下来了,潮水稳定地慢慢向上涨,钱塘江浩阔如海,一望如碧玉似的颜色。远处还有几朵雨云未散,不时闪出电光,在天空里划着,就像时隐时现的紫金蛇。

  这首诗写的就是这样一幅望海楼的晚景。开头时气势很猛,好像很有一番热闹,转眼间却是雨收云散,海阔天肯,变幻得使人目瞪口呆。其实不止自然界是这祥,人世间的事情,往往也是如此的。上了年纪的人,经历的事情多了,会不止一次地遇到过类似的现象。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醉垂鞭·双蝶绣罗裙

:
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
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

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
池东的酒宴上初次见到你,穿的是绣有双蝶的罗裙。娇美的脸上只涂着淡淡的白粉,恰如一朵野花,恬淡而幽雅地沐浴着芳春。

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
细细端详,你真是尽善尽美,人人都夸赞你细柳般的腰身。你的到来,莫不是昨晚从巫山深处飘然而至?因为你来的时候,衣服上还像带着浮动的白云。

双蝶绣(xiù)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
“双蝶”句:罗裙上绣着双飞的蝴蝶。“朱粉”句:不在脸上涂抹脂粉。

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

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初花淡淡春。
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
  此为酒筵中赠妓之作,首句写她所穿的裙子,罗裙上绣着双飞的蝴蝶。“东池”两句,记相见之地(东池)、相见之因(宴),并且点明她“侑酒”的身份。“朱粉”两句,接着写其人之面貌,而着重写其淡妆。“初花淡淡春”以一个确切的、具体的比喻,将她的神情、风度,勾画了出来。上层社会的行乐场所,多数女子都作浓妆,一个淡妆的,就反而引人注目了,故此“初花”虽只“淡淡春”,却大有一枝独秀的风致。张先显然受了张祜的启发,但“初花淡淡春”一句,仍然很有创造性。唐人称美女为春色,如元稹称越州妓刘采春为“鉴湖春色”。此处“春”字,也是双关。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祝英台近·挂轻帆

:
挂轻帆,飞急桨,还过钓台路。酒病无聊,欹枕听鸣舻。断肠簇簇云山,重重烟树,回首望、孤城何处。
闲离阻。谁念萦损襄王,何曾梦云雨。旧恨前欢,心事两无据。要知欲见无由,痴心犹自,倩人道、一声传语。

挂轻帆,飞急桨,还过钓台路。酒病无聊,欹枕听鸣舻。断肠簇簇云山,重重烟树,回首望、孤城何处。
船帆轻挂,大桨急飞,过了一城又一城,到了严子陵垂钓的江滨。喝酒过度,必成病态,以至郁闷而精神空虚。只有依靠枕头,听那大桨发出的叫声可资慰藉,极为悲痛的断肠游子型的外任官苏轼,眼前闪现着的是丛列成行的云雾缭绕的山峰,烟雨重重笼罩的树林。回过头去看,桐庐县城在哪里呢?已经看不到了。

闲离阻。谁念萦损襄王,何曾梦云雨。旧恨前欢,心事两无据。要知欲见无由,痴心犹自,倩人道、一声传语。
但是顷刻之间就要离开了,分别的愁绪更加使人变得憔悴。那就只有从朝云暮雨的巫山男女欢会的神话梦幻中寻求解脱。不论旧愁还是新欢,对山村的思念也没有了。不大可能再看到山村人了,但是对他们的痴情和思念没变。只有求别人带去一首词。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21-124

挂轻帆,飞急桨,还过钓台路。酒病无聊,欹(yǐ)枕听鸣舻(lú)。断肠簇(cù)簇云山,重重烟树,回首望、孤城何处。
钓台路:钓鱼台水路。钓台,指东汉.严子陵垂钓处,在浙江桐庐城西十五公里的富春江滨。攲枕:依靠枕头。鸣舻:发出叫声的大桨。簇簇:丛列成行的样子。孤城:指桐庐县城。闲:顷刻。

闲离阻。谁念萦(yíng)损襄王,何曾梦云雨。旧恨前欢,心事两无据。要知欲见无由,痴心犹自,倩人道、一声传语。
离阻:分离,阻隔。萦损:愁思郁结而憔悴。云雨:比喻男女欢会。无由:没有办法。犹自:尚,依然是。倩人:恳求别人。道:同“蹈”,赴。传语:把一方的话传到另一方。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21-124
挂轻帆,飞急桨,还过钓台路。酒病无聊,欹枕听鸣舻。断肠簇簇云山,重重烟树,回首望、孤城何处。
闲离阻。谁念萦损襄王,何曾梦云雨。旧恨前欢,心事两无据。要知欲见无由,痴心犹自,倩人道、一声传语。

  上片以景情反差的手法,反映了苏轼胸中的忧愁。“挂轻帆,飞急桨,还过钓台路”,写出了苏轼在富春江上轻快行程的生动形态。一个“挂”字,一个“飞”字,有“轻舟已过万重山”之势,形象传神。“酒病无聊,攲枕听鸣舻”,写苏轼醉卧船上的情景。颇似金代元好问《读书山月》“墙东有洿(wū)池,攲枕听蛙鸣”的神韵。“断肠簇簇云山,重重烟树”,情绪一变。以醉眼朦胧中的景物托情,流露出苏轼渺茫的孤独感。“簇簇”、“重重”,将沉郁心绪衬托得十分逼真。“回首望,孤城何处?”用设问手法,进一步渲染苏轼对桐庐山村哪堪回首的忧叹。那是一幅凄苦的生活景象。

  下片承上一转,写苏轼欲摆脱愁情而又无可奈何,只得从神话梦幻中去寻找慰藉。“闲离阻,谁念萦损襄王,何曾梦云雨”,写苏轼顷刻离开钓台的沉思,但又被现实阻碍,愁思更加抑郁,人面显得憔悴。有宋代欧阳修《怨春郎》词“恼愁肠,成寸寸,已凭莫把人萦损”的滋味。“旧恨前欢,心事两无据”,不论过去了的旧愁也好,还是昔日的新欢也好,内心里对山村的挂记两不存在。 “要知欲见无由,痴心犹自,倩人道、一声传语”。这一句承承接上面一句,体现出苏轼的挂念之情深入一层。想再一次去看看山村人吧,不大可能了。然而一片痴情依然不改初衷。唯有恳求他人前去捎首词。

  全词把欢景与愁情、现实与历史、人世与梦幻、意境与哲理有机地融为一体,思想开放,想象丰富,反映了苏轼的悯民思想,是一篇具有现实主义意义的作品。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21-12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游月陂

: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有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在月陂岸堤上东西南北来回行走,北面拥有高耸入云的百尺高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一切事物已随秋天节气而发生变化,显出萧条的迹象,暂且趁着水边傍晚的凉意,畅饮几杯。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水中云影悠闲自相映照,林下泉水声从寂静中传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世事繁杂何必计较太多?只要遇到好的时节,便和朋友相约,再来游玩一番。

参考资料:

1、 胡世厚.历代诗人咏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143-1442、 陈长红.精读国学: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2593、 和兴文化.青少年品读国学精粹 千家诗: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954、 包和平.书画千家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417

月陂(bēi)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月陂:水泊名。因形如月,故名月陂,遗址在今洛阳洛水之南。四徘徊:谓东西南北来回行走。中天:天中,空中。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zūn)聊为晚凉开。
万物:统指字宙问的一切事物。秋气:秋日萧条、肃杀之气。樽:酒杯。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水心:水中。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无端:谓人世间的事很繁杂,没有头绪。何足计:哪里值得计较。约:邀请。重陪:再次伴随。

参考资料:

1、 胡世厚.历代诗人咏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143-1442、 陈长红.精读国学: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2593、 和兴文化.青少年品读国学精粹 千家诗: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954、 包和平.书画千家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417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这是一首纪游诗,也是一首理趣诗,首联写游月陂堤,中间二联从秋色和秋声方面表现主观上的闲静与自然界的幽静合二而一,尾联写诗人的感触。这首诗写写“静观自得”,作者把秋色、秋声、秋气、秋水描绘得形象动人,意境恬静清新,声韵和谐,对仗工整。

  从首联可以看出,在一个天高气爽、月明如水的秋天夜晚,诗人登上月陂堤岸,东走西游,悠然四顾。江面茫茫,月色溶溶,向北望去,看到那百尺高台,宛若天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此时登上月阪堤,也是心与物会,景与情融,自然涌出颔联两句“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秋气萧瑟,“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万物自然改颜,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程颢对秋气,似乎并不如欧阳修那样“噫嘻悲哉”他依然是“闲来无事不从容”,那么悠然自得的“一樽聊为晚凉开”,斟上一杯美酒,冲冲凉意,乐在其中。三、四两句对仗工整而简练,“改”“开”二字有声有色。

  颈联“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即中的“闲”、“静”二字进一步写自己心境的从容自得。移情于物,明明是自己心境 “静”、“闲”,仿佛大自然界的万物也是“闲”、“静”的。蓝天白云倒映于绿水碧波之中,是因为“闲”,淙淙的泉流之响,是因为树木的幽静。“泉声静自来”可直译为“泉声自静来”,是“鸟鸣山更幽”的逆向思维。观水面闲云之影、听林下流泉之声,这对程颢来讲当然是惬意的,不同于俗人为名利奔走,因事务而缠身。

  末联抒发自己的人生哲理:“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他认为人世间有些事,说不上有什么来由。繁杂而无头绪,不值得去认真计较。人生待开怀时且开怀,只要逢上佳节,约上几位知交,重游月陂堤,相陪举杯痛饮,就会感到无穷的乐趣。

  此诗声韵和谐,对仗工整。在程颢的笔下,月陂堤内外,林含情,水有意,泉有声,物体志。显然是作者追求超凡入圣、清静自如的理想境界。

参考资料:

1、 沈祥源.千家诗助读: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122-1232、 蒙万夫.千家诗鉴赏辞典: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96-19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春日偶成

: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接近正午时分,天上飘着淡淡的云,偶尔刮起一阵微风。穿行于花柳之间不知不觉来到了前面的河边。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旁人不知道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少年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参考资料:

1、 汤霖.千家诗注析: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2-32、 沈祥源.千家诗助读: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1-23、 蒙万夫.千家诗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1-24、 贾三强.千家诗新绎: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74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bàng)花随柳过前川。
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 午天:指中午的太阳。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靠近,依靠。随,沿着。 川:瀑布或河畔。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时人:一作“旁人”。 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将谓:就以为。将:乃,于是,就。 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参考资料:

1、 汤霖.千家诗注析: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2-32、 沈祥源.千家诗助读: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1-23、 蒙万夫.千家诗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1-24、 贾三强.千家诗新绎: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74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开头两句写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如细细品味,却有几层意思在其中。其一,写自己春游所见、所感。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寥寥数笔,不仅出色地勾画出了春景,而且强调了动感—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游,到处是艳美的鲜花,到处是袅娜多姿的绿柳,可谓“人在图画中”。其二,着重写自己留连忘返的心情。这种心情主要是通过‘近午天”、“过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的。所谓“近午天”,并不是说自己时至中午才出来游春,而是用“近”来强调自己只顾春游忘了时间,用自已的突然发现来表现自己沉醉于大自然的心情。同样,“过前川”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描写自己向河岸漫步的情况,而是用“过”来强调自己在春花绿柳的伴随下“过”了前面的河流才发现自己只顾游春,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很远很远。这样,这两句诗尽管描写的只是云风花柳等自然景观和作者喜爱它们的心情,但其中更隐括着一种作者要忘世脱俗的高稚情调,正是这种情调,才使他几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主要是诗人自己内心世界的直接抒发。本来,在云淡风轻的大好春色中漫游,在春花绿柳的簇拥中陶冶自己的情性,这应该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在扼杀人们性灵的封建时代,这似乎只应该是有些“狂”劲儿的少年人才能千,而须眉长者只应该端然危坐,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才行。然而,尽管程颢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尽管他写这首诗时很可能已经是一位蔼然长者,可他仍然无法抗拒大自然对他的吸引,做出一些为“时人”所不能理解的举动。这其中包括了他对自然真性的追求和理解,同时也包括了他对一般“时人”的嘲笑与讽刺,既表现了他对子人生价值的另一种认识,也表现出了他乐在其中,孤芳自赏的高雅。至此,一向被人们认为是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也有意无意地披露了他性格的另一个侧面:他不仅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理”的世界中,还是一个对大自然充满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只不过他的感情经常被“理”压抑和扭曲罢了。

  全诗色泽协调,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性格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诗歌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全诗写出了诗人怀念少年时在故乡时的事情,表达了诗人心中对少年时代以及对故乡黄陂的怀念。

参考资料:

1、 沈祥源.千家诗助读: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1-22、 蒙万夫.千家诗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1-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